Ad Code

文章播報

10/recent/ticker-posts

財報分析 第48章 壽險業財報解析

 

  

壽險業是所有產業中業務

最特殊、最難懂、會計準則最奇怪,損益表最「離譜」的產業。

往往大家認為它應該大賺時卻虧了;當大家認為應該虧錢時反而賺了。

可是如果讓看得懂壽險業財報的人去研究財報內容,

又會得出與財報損益數字不同的結論。

∴如果銀行業的財報很難懂的話,那麼壽險業的財報就像天書一般。

 

一、壽險業的商業模式

壽險業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向要保人(繳錢的人)收取保險金,然後將所收的保險金拿去投資在下列資產上:

股票、債券及基金(受益憑證),以賺取股息、利息及資本利得(買賣價差)。

商用不動產,以賺取租金及資本利得。

放款出去,以賺取利息。

簡單來說,壽險業商業模式中的收入,就是由利息、股利、租金及資本利得所組成;主要成本就是保險責任與理賠、佣金及各項後勤支出。當壽險業吸收的保費足夠多(至少1以上),又經營得法時,才能在「長期的基礎上獲利」。

 

二、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

⑴負債面

1.吸收存款

壽險公司會設計各種類別的保險商品,可分為①長年期的人壽保險、醫療相關保險、意外保險、年金產品、②短天期的旅遊保險、③投資型保單。

壽險公司收到保險金後,會立刻認列為保險費收入,並考量保單未來理賠的金額、機率及折現率後,承認應承擔的保險成本及負債金額,這筆負債在財報上叫做「責任準備」。另外,其他的保險負債(責任準備金)科目有:

①「未滿期保費準備」:短天期保單(例如:團體醫療險)的責任準備。

②「賠款準備」:提列可能已經必須理賠之1年期以下短年期保單案件的負債。

③「特別準備」和「保費不足準備」:依規定補提「責任準備」可能不足的負債。例如:新冠肺炎造成某保單產品被保險人大量死亡,導致該保單原先預估的「責任準備」不足,那就要提列更多的負債,這種負債叫做「保費不足準備」。

簡單來說,這些準備就是預計未來要賠償的金額,再依折現率折現到財報日當天的負債。

 

2.吸收投資型保單

投資型保單說穿了就是近乎長期儲蓄存款性質、或是損益保戶自負的理財型商品。投資型保單金額扣掉一些手續費後,會被壽險公司以專款專用方式投資在特定產品上,因此被同額的分別表達在「分離帳戶保險商品負債」以及「分離帳戶保險商品資產」這兩個科目上(※亦即,這兩個科目的金額相同)

 

3.發行債券

壽險公司通常不需要發行金融債券去籌錢,但有時基於「互助精神」會發行一些金融債券供金融圈做業績。

 

※投資人Notes

◎投資人可以從「保險負債」或「責任負債」科目的金額,概估特定壽險公司的規模。

◎壽險業極其強調經濟規模,一般而言「保險負債」或「責任負債」金額至少要達到1兆以上,才會比較有競爭力

 

⑵資產面

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若壽險業投資股票、債券的目的是為了從資本及貨幣市場上賺取買賣價差,這些債券及股票依規定必須要放在此科目。此外,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是與利率、匯率、股價連結的交換合約)、可轉債、受益憑證(各種基金)及連結衍生性工具的債券,依規定必須全部列在此科目。

理論上該科目是最透明、最沒有操作空間的科目,但實際上,會計原則特別規定壽險業大部分的股票及基金投資,期末的評價損益都可以遞延到實際出售時再行認列正式損益,讓這個科目幾乎名存實亡。

 

2.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其他綜合損益」的意思是說,這種損益是非正式損益,既然不是正式的損益,就不會經由「稅後純益」滾入「保留盈餘」成為可以分配股利的盈餘,∴只好滾進股東權益的「其他權益」中。壽險業為了賺取利息、股息及投資收益(賣賣價差),會投資各種債券和股票。

債券部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①不能連結匯率、利率或股價、②投資目的是想兼賺利息和投資收益。由於「其他權益」這個科目是個大雜燴,要了解裡面有多少的債券評價損益,投資人可到股東權益變動表中找「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未實現利益」科目,這個科目的金額就是債券的未實現損益  從「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未實現利益」的金額,可判斷特定壽險公司未來可轉為正式損益的金額(可稱之為損益庫存數)有多少

股票部分必須滿足想兼賺股息和買賣價差的目的,其評價損益只會列在損益表的「其他綜合損益」中「不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項下的「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評價損益」。「不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代表這個評價損益永遠不會出現在損益表的正式損益中,這些評價損益轉成已實現的損益時,同樣會直接列到股東權益的「保留盈餘」(※可複習「第47章 銀行業財報解析」的「權益工具的評價差異」)。

 

3.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

這個科目和銀行業的「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債務工具投資」是同一個意思,之所以名字不同,大概是會計規定單位(一個是保險局,另一個是銀行局)不同所致吧!要將債券投資放在這個科目的前提是,投資債券的目的只是要收取合約的現金流(=本金+利息),不會想去透過買賣賺取價差,所以「不應」隨意處分這些債券。

放在這個科目的債券投資,除非遇到信用減損,否則無論利率如何變化,導致價格產生變動,通常都不用評估這個變動並將變動數列入損益表內,是最不會讓壽險公司頭痛的科目。

 

4.投資性不動產

壽險業吸收的保險金大部分屬於中長期資金,依法得從事商用不動產的投資,這就是為什麼大台北地區很多商辦大樓整棟整棟的屬於壽險公司所持有並且公開出租的原因。

 

5.放款

保險業依法得從事擔保放款或保證放款。換句話說沒有擔保品或信用保證機構的保證就不能放款。

 

※投資人Notes

◎投資在「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投資性不動產」及「放款」的資產,主要是賺取利息及租金,其報酬通常不高但勝在穩定。壽險業投資在這3個科目的比重愈高,其財報上呈現的獲利狀況就愈穩定

◎投資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的資產,主要是賺取利息、股息及買賣價差。這2個科目的資產在報表上雖然必須按市價調整資產的帳面價值,並據以認列評價損益,但由於損益表上不承認評價損益是正式損益,只承認出售後的買賣價差才是正式損益,而買賣價差的認列時間可藉由買賣時點加以控制,這有助於壽險公司平衡「帳列損益的波動性」。壽險業投資在這2個科目的比重愈高,其財報上呈現的獲利數雖然也很平穩,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損益表下半段的「其他綜合損益」的變動情形,知道壽險業的損益是如何的莫名其妙。

 

三、銀行業的損益表

在所有行業中,壽險業的損益表是最不真實、最做不得數的損益表。讓壽險業的損益失真原因有①壽險業的獲利模式是透過長期投資來獲利,長期投資標的在短期間會因為利率、股價及匯率(壽險業70%的資金投資海外資產)的變動而劇烈波動,但長期平均而言變化會小很多。可是損益數字每年、甚至每季都要計算並公告,這讓短期內因為利率、股市及匯率的波動對財報的影響,被無形中放大數倍加以檢視、②適用在壽險業的國際會計原則太糟糕。壽險業損益表中,收入面基本上分成「保險收入」和「淨投資收益」兩大類;成本方面主要是保險相關成本,營業費用主要是龐大的「管理費用」和輔助行銷發生的「業務費用」。

 

⑴保險相關收入

①簽單保費收入:壽險公司只要簽下保單收到保費後,就會全額承認為收入。

②再保費支出:保險公司收到保費後,為了分散風險,大多會去向國外的再保險公司或其他壽險公司購買保險的支出。

③再保費收入:承接其他壽險公司再保險的收入。

④未滿期保費準備淨變動:當壽險公司收到短天期保費後,會按12個月逐月認列的收入

⑤自留滿期保費收入=簽單保費收入+再保費收入-再保費支出-未滿期保費準備淨變動。

 

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是長天期保費一次就認列收入,但短天期保費則逐月認列,∴分析壽險公司時,分析保費收入的用處是,藉此了解壽險公司是否積極吸收保險資金,為將來藉由投資賺錢,做好資金準備而已。

 

⑵利息收入

壽險業最主要的投資項目是各種債券,∴最大的投資收入來源會是利息收入

 

⑶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

這個科目就是表達壽險公司將資金投資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以及發行「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這兩項資產及負債,已實現及未實現(評價差異)合起來賺的錢  當作正式損益,並且立即影響EPS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低利率在兩方面嚴重傷害壽險業:①影響壽險業投資的投資報酬率、②造成未來保單的保障率(或投報率)偏低,影響保單的銷售  為了提高投資報酬率,壽險公司會加大股票方面的投資,以賺取較高的投資報酬。

 

⑷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已實現損益

這個科目表達壽險公司出售投資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這個科目的債券,獲利的金額是多少。

 

⑸兌換損益

台灣外貿長期處於順差情況,為了壓低新台幣匯率,只好壓低利率,這讓壽險業在債券方面的投資很難獲利。為了賺取較高的投報率,壽險公司將近7成資金匯往海外投資外國債券  產生龐大的匯率風險,但壽險公司會從事避險,其避險損益是列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中  每年呈現的兌換損益金額往往比實際數高很多。

由於匯率風險是壽險業的主要風險之一,主管機關規定壽險業必須依一定公式提列「外匯價格變動準備」以自我保險。

 

⑹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

「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是壽險業獨有的科目。∵幾年前,壽險業喜歡將股票及基金的投資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投資的評價損益不用放在正式損益中,直到真正處分時才一次認列在損益表的正式損益中  成為壽險業規劃損益的天堂。

後來會計規定改成大部分的股票及基金都必須改列到「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股票及基金之評價損益成為正式損益。但為了避免壽險業的損益劇烈波動,國際會計原則允許記帳時先按新的會計原則來做,然後再將這項原則改變的影響數,用「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損益」這個科目把它消除。換句話說,這項新的會計規定等於不適用在壽險業身上。

 

2019年5大壽險公司金融資產及覆蓋法比率概況

表 20195大壽險公司金融資產及覆蓋法比率概況(單位:億元)

 

2020Q1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股市大跌,在一片哀嚎聲中,國泰人壽Q1獲利達152億元,YoY+236%。消息傳出引起市場一片譁然,認為不可思議。其實就是拜壽險業這項獨有的會計規定所賜。由下表可知,主要保險公司2020Q1真實損益都是大虧。


疫情拖累5大壽險公司2020Q1投資績效皆大虧

 表 疫情拖累5大壽險公司2020Q1投資績效皆大虧(單位:億元)

  

⑺分離帳戶保險商品收益

當壽險公司收到投資型保單時,會就收到的保單金額同額認列收益及費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成本中看到同額的「分離帳戶保險商品費用」的原因。從這兩個科目僅能得知該壽險公司當年收到的投資型保單收入有多少而已,至於真正賺的是手續費及超額利潤的分潤收入,依規定放在其他科目。

 

⑻保險成本

保險成本主要是由「自留保險賠款與給付」及「其他保險負債淨變動」這兩個科目的變動金額所組成。「自留保險賠款與給付」是說該年因為理賠而實際付了多少錢;「保險負債」金額每年會因為舊保單的利息成本(主要是期初保險負債折現率)以及收受新保單而增加,也會因舊保單之被保險人出事或保障期滿而減少,「其他保險負債淨變動」就是反映保險負債金額的變動。

 

⑼其他綜合損益

其他綜合損益就是非正式損益,其數字與公司的EPS沒有關係。壽險業在其他綜合損益的主要細項有:

◎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評價損益

任何公司把股票基金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這個科目時,其年底的評價損益會放在此科目

◎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債務工具損益。

任何公司把債券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這個科目時,其年底的評價損益會放在此科目。

◎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其他綜合損益

壽險公司不想將「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的股票及基金年底的評價損益列入正式損益的,可以透過此科目將其從正式損益改列為非正式損益。投資人可以看到此科目在損益表中,一正一負出現兩次,目的就是將正式損益轉到非正式損益。

 

※投資人Notes

◎壽險業的國際會計準則非常的糟糕,損益表的呈現方式更是化簡為繁,更可以依會計原則合法穩定短期損益  壽險業的損益表基本上無法允當表達短期的真正損益狀況

◎因為壽險業主要是從事長期投資及長期保障工作,只要利率、匯率或股債市有波動,對資產價值就會產生重大影響。投資人投資壽險股或以壽險為主的金控股,宜以長期觀點看待之

◎如果要看壽險業短期真正損益數字,比較可以允當表達其損益數字的,應該是去看綜合損益(=稅後純益+其他綜合損益)。

◎投資人可以藉由追蹤股東權益變動表的「採用覆蓋法重分類之其他綜合損益」(主要是股票及基金)和「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由債券造成的)這兩個科目的累計金額,檢視各壽險公司依會計原則合法隱藏的損益累積數字,推測出它們對個別公司未來損益的影響。

 

※參考資料: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作者:張明輝,出版者: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周刊,20208月初版9刷。

※圖片來源:

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1/06/25/100.jpg

張貼留言

0 留言

A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