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財報會令人看不懂的原因:
①不了解銀行業的獲利模式、
②財報編製準則從來不曾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才能讓人看得懂、
③銀行會操作複雜的投資,使其財報項目也特別複雜,
∴即使學過會計的人也很難看懂。
要看懂銀行業的財報很難,要看懂金控業的財報更難,∵具規模的金控公司,財報大多由證券、銀行、壽險、產險、投信等一籮筐金融相關公司的財報合併而成。
一、銀行業的商業模式
銀行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運用所吸收到的存款、借進來的錢以及所擁有的人脈來做三件事:①將所吸收的存款及借進來的資金貸放出去,以賺取利息收入、②將所吸收的存款及借進來的資金拿去投資債券、股票或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甚至發行衍生性金融商品,以賺取各種投資及操作收益、③透過協助客戶辦理金錢交易,賺取相關手續費或佣金。例如:刷卡手續費、匯款手續費、保險或理財商品的佣金等。
簡單來說,銀行業的商業模式中,收入就是由利息、投資與手續費所組成;主要成本就是收受各種存款或是發行債券的利息費用、員工的人事成本、通路成本(包括分行租金、網路通訊、水電等),以及不景氣或黑天鵝事件時就會暴漲的呆帳。
為了在到處是競爭者的環境中生存,台灣的三類銀行(公股、民營及外資銀行)甚至同類銀行間,都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例如:2884玉山金積極性投資的部位比較高;2809京城銀的投資活動中,買賣股票的比重比同業高;2891中信金在手續費收入方面績效卓著。
二、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
⑴負債面
銀行資金的來源主要是透過收受存款及借款而來。存款面最重要的科目就是「存款與匯款」,台灣大多數銀行的「存款與匯款」幾乎沒有例外的是商業銀行的第一大負債科目,大多占總資產75%以上。
其他資金來源包括向外發行公司債(金融債券)、向央行或銀行同業拆借、收受特殊客戶之結構型存款、從事金融操作。這些負債會反映在「應付金融債券」、「其他金融負債」、「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和「央行及銀行同業融資」、「附買回票券及債券負債」等等幾個科目上,這些科目加起來通常會占總資產10%左右。
一般而言,可供常態性放款及投資的金額愈多,長期而言經營上就會比較穩定 ⇒ ∴銀行宜至少吸收1兆以上的存款才勉強具備經濟規模。
⑵資產面
銀行大部分的資產必須要能為銀行賺錢,以便支應利息支出及營業費用,進而獲利。為銀行賺錢的資產主要分成「放款及存放同業」及「投資與市場操作」兩大類 ⇒ 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資產。
1.放款及存放同業面
①貼現及放款
這個科目代表銀行貸放出去以便賺取利息的錢。「貼現及放款」幾乎沒有例外的是商業銀行的第一大資產科目。
②存放央行及拆借銀行同業
存放央行的錢可分成Ⓐ依規定必須存在央行充做存款準備的錢,央行依規定不必支付利息、Ⓑ存放央行其他的錢與拆借給銀行同業的錢則可以收取利息。
③現金及約當現金
這個科目主要由放置在各個分行的庫存現金及存放同業銀行的存款所構成。
2.投資與市場操作面
①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債務工具投資
銀行會投資各種債券或同業所發行的定存單以賺取利息收入,投資債券的目的只是要收取合約的現金流(=本金+利息),不會想去透過買賣賺取價差。放在這個科目的債券投資,除非遇到信用減損,否則無論利率如何變化,導致債券價格產生變動,通常都不用評估這個變動並將變動數列入損益表內。
②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銀行為了賺取利息、股息及投資收益(買賣價差),會投資各種債券和股票。債券部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債券不能連結匯率、利率或股價、Ⓑ投資目的是想兼賺利息以及投資收益。股票部分則需在原始認列時「非以持有供交易」為目的,則可列於此分類,且後續不得改變。
放在這個科目的債券、股票及基金,在未實際賣出前,其價格變化被稱為「評價損益」(市價-帳列金額),依會計規定只能放在「其他綜合損益」項下。
「其他綜合損益」的意思是說,這項損益不算是正常的損益,揭露在此的目的係供投資者參考,至於如何參考及解讀,有賴於懂產業及精熟會計的人去判斷。這裡有兩個科目和「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這個科目的評價損益有關:
Ⓐ權益工具的評價差異
權益工具主要是指股票,股票的評價差異依規定必須放在「不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項下的「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評價損益」。「不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的意思是說,這個評價損益永遠不會出現在損益表的正式損益中,換句話說,這個科目的股票投資,所有的價差都不能被列在損益表正式的損益中 ⇒ 不影響EPS。
這些評價損益在股票賣出轉成已實現損益後,會直接列到股東權益的「保留盈餘」中。這就好像你賺或賠了一筆錢,所有人都知道你的財富因此增減了這一筆錢,你要怎麼花這筆錢都可以,但就是不准你說你賺或賠了這筆錢。
Ⓑ債務工具的評價差異
債務工具就是債券,債券的評價差益依規定必須放在「後續可能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項下的「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債券工具損益」。「後續可能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的意思是說,債券在未賣出去前,因為價格變動產生的評價損益,現在不可以列在損益表的正式損益中,而是會暫時列到股東權益的「其他權益」項下,但等到賣出時就可以正式認列了。這就好像你投資賺或賠了一筆錢,所有人都知道你的財富增減了這一筆錢,但是在正式出售之前,不准你說你賺或賠了這筆錢。
③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
凡不符合可以放在前述兩項金融資產科目的債券、股票、基金以及衍生性金融工具,依規定必須全部列在此科目。放在這個科目的資產,不管賣出與否,其價格變動的金額都必須立刻認列在當期的損益當中,並且立即影響EPS ⇒ 這個科目的金融資產是最透明、最沒有操作空間的。
④附賣回票券及債券投資
客戶將手中票券或債券賣給銀行,並與銀行約定數日後,以一定價格(通常是原來賣出價格再加上利息)再買回這些票券或債券的承諾,這種交易依其目的可解釋為Ⓐ客戶拿票券或債券來向銀行借錢、Ⓑ銀行透過這個交易去消化短期過剩的資金。
公股銀行喜歡將大部分的投資資金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民營銀行則呈現兩個極端,其中2884玉山金將更多的資金放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2891中信金和2881富邦金則偏愛將資金放在「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債務工具投資」。
以上科目以外的資產科目,通常是銀行承作交易的一些過渡科目,或是日常的營運科目,例如:不動產及設備、使用權資產、遞延所得稅等,投資人就不必太在意了。
※投資人Notes
◎銀行基於行業特性,會將大部分的投資資金,投資在債券及其連結的商品,少數銀行才會將稍多一點的資金投資在股票或與股票連結的基金上。我們可藉由特定銀行投資在股票的資金比重,了解其企業文化及特色。
◎資金放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科目比重較高的銀行,∵資產價值無所遁形,反映在損益表上損益變動最激烈、也最透明,可以解讀為其經營模式的積極性與藝高人膽大的作風。
◎資金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科目比重較高的銀行,可藉由處分此科目的債券投資去平衡損益表的數字,可以解讀為其經營模式較強調損益的穩定性。
◎資金放在「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債務工具投資」科目比重較高的銀行,∵不必反映所投資資產的市價差異,只單純的認列利息收入可以解讀為較重視收入的穩定性。這些債務工具的價值資訊,可進一步參閱附註揭露做更深入的了解。
三、銀行業的損益表
銀行業損益表中,收入面基本上分成「利息淨收益」及「利息以外淨收益」兩大類;成本及費用,除了呆帳外,要嘛當作收入的減項,要嘛被歸類到「營業費用」 ⇒ 這讓一般人不容易看懂銀行業的經營績效。
⑴收入面
1.利息淨收益
這個科目所包含的利息收入及利息費用,幾乎涵蓋了銀行賺取的所有利息收入以及所吸收存款負擔的利息費用。例外的是,投資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所產生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放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這個科目裡,但銀行將資源(存款)拿去投資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的利息費用,仍然放在「利息淨收益」這個科目的利息費用中,也就是說雞蛋(收入)被拿走了,雞糞(利息費用)仍留在此。
這樣分類的後果是原本可以用「利息淨收益率」(=利息淨收益 ÷ 利息收入),約略的比較哪家銀行較具優勢,例如:放款利率較高?或是吸收存款的利率較低?可是現在卻因為利息費用分類的不對稱而沒辦法做到!
投資人如果想要瞭解銀行較為正確的存放利差,可以根據「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的平均金額(用年初及年底的平均金額或每季的平均金額),求算其利息負擔數,再將此金額從利息費用中扣除,用扣除後的利息費用與利息收入的比例關係,可以得到較為正確(不是完全正確)的利息淨收利率。
2.手續費淨收益
手續費費用主要是承辦信用卡、財富管理、法人、銀行、彩券…等業務的「非常直接的衍生性費用」,但卻有太多的費用沒被放進來,例如:人事成本、租金折舊成本、科技成本、法遵成本…等,∴手續費淨收益被嚴重高估及誤解得很嚴重。但無論如何,投資人仍可從手續費收入的內容以及手續費淨收益占銀行淨收入的比重,看出該銀行是否勇於創新與突破。一般而言,民營銀行此科目收入的占比會比公股銀行高。
3.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
這個科目是由股利、利息收入(費用)、處分損益及評價損益所構成,表達銀行將資金投資在「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操作「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到底賺了多少錢 ⇒ 銀行從事積極性金融操作及交易,到底賺了多少錢。
投資人可以從銀行投入到「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負債」的金額,以及本科目占銀行淨收入的比重,看出該銀行的經營理念與實踐,包括國際化、現代化、行動力與創新能力。
4.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已實現利益
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這個科目的投資,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券,其評價損益是放在其他綜合損益中,但是唯有債券投資部分如果賣掉的話,可以把這檔債券歷年累積的評價損益,完整的列在正常損益中 ⇒ 由於這個獨特的會計規定,這個科目是銀行調節損益的好科目。
5.其他科目
其他金額大多不重大,或雖然重大但屬於正常科目(例如:兌換損益),∴不做討論。
⑵經營成本費用面
銀行的經營成本理論上已經被列在「利息淨收益」、「手續費淨收益」、「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及負債損益」這三個主要收入面向的減項,但相關成本並沒有被正確算清楚及歸類。
至於費用方面,依會計規定被歸類成呆帳費用和營業費用兩大類,這部分除了在大環境劇烈變動時,會導致呆帳費用起伏較大外,平時的變化不大,可以不必深究。
四、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
⑴成本收益比(=營業費用 ÷ 淨收益)
成本收益比是指銀行創造1元的淨收益要花多少錢的營業費用。從經營績效角度來看,成本收益比愈低愈好。
⑵逾放比(=逾期放款金額 ÷ 放款總金額)及逾期放款覆蓋率(=備抵呆帳 ÷ 逾期放款金額)
台灣銀行業最大的業務是放款,但放款必然會有呆帳發生。究竟要提列多少備抵呆帳才夠?目前比較被接受的判斷方法有①逾放比:愈低愈好、②逾期放款覆蓋率:愈高愈好。這兩個數據依金管會的規定,必須要在財報附註中揭露。
表 5家銀行的逾放比及逾放覆蓋率
⑶EPS
EPS愈高,股價通常愈高。
⑷ROE(=稅後純益 ÷ 平均股東權益)及ROA(=稅後純益 ÷ 總資產)
用ROE來衡量公司的績效會遠比EPS有意義,只不過∵銀行業的負債比率非常高,∴ROE這個概念在銀行業不是那麼好。雖然政府對於銀行的股東權益有一套「資本適足率」的最低要求,但很多人還是喜歡用ROA來衡量銀行業的經營績效。
⑸「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益」的金額
放在「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這個科目的投資,其評價損益是放在其他綜合損益中,但是債券投資部分如果賣掉,可以把這檔債券歷年累積的損益,一次倒在正常損益中,成為金融業平衡損益的良好工具,特別是人壽保險業。通常而言,這個科目金額愈大,表示它愈有空間去平衡損益。有趣的是,金額大的大多是公股銀行。
表 5家銀行的經營績效比較
※投資人Notes
◎可以用「手續費淨收益」及「投資淨利益」各占淨收入的比率,去評估銀行的積極度、創新度、風險性,甚至未來的成長。
◎可以用逾放比及逾期放款覆蓋率去比較個別銀行損益認列的穩健情形及資產品質。
◎EPS是影響銀行股價的主要因素,但ROE、特別是ROA,是衡量銀行業經營績效,比較廣泛被認同的指標。
◎當景氣劇烈變動時,銀行更真實的損益及潛藏資源,可從損益表中的「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已實現利益」,以及股東權益變動表中的「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益」這兩個科目看出端倪。
※參考資料: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作者:張明輝,出版者: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周刊,2020年8月初版9刷。
※圖片來源:
https://storage.inewsdb.com/a7634e3e64274dc4d00a5df3b7b227a7.jpeg
0 留言
若對本篇文章有任何批評指教,歡迎您留言讓我知道,謝謝!